续写春天的故事|海南文昌:东星斑"住"进楼房里
2022-04-17 12:34:59 来源:经济日报
海南省文昌市会文镇渔民喜迎渔业“新鲜事”:东星斑“住”到楼房里。
40岁的曾广能在海南文昌会文镇冯家湾地区养鱼、捕鱼20多年,出海捕捞和传统养殖是他的拿手活。但是,入驻两层楼高的厂房,发展生态化、工厂化、标准化、产业化、规模化的水产养殖,还是头一次。
水产养殖业是冯家湾渔民依赖多年的生计。上世纪80年代,受冯家湾优良的自然条件吸引,一批科研院所和水产企业纷纷入驻,带来先进的育苗技术,拉动养虾业、饲料业、网具业等整条产业链发展,冯家湾因此成为知名的“虾苗谷”。
数据显示,2020年,文昌虾苗年产量1578亿尾,产值15.6亿元,占海南全省虾苗产值的80%以上,占全国市场份额近30%,“虾苗谷”称号当之无愧。
可观的效益让许多冯家湾沿海渔民放弃出海捕捞,上岸从事养殖业。截至2018年7月,冯家湾地区养殖户有2144户,养殖面积达到13443亩。由于没有集中式清洁海水供水系统,养殖户自建取水井,海岸带遍布取水管。当地污水处理比例低,污染物源头减排和末端治理设施严重缺乏,大部分直接排海。
粗放式的养殖方式与一拥而上的养殖规模,让大海“扛不住”了,局部海域水质下降,部分区域沙滩出现淤泥化污染等问题。
怎么办?痛定思痛后,文昌开始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清退养殖场。2018年9月,文昌发布了《文昌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划定养殖区、限养区和禁养区,公告通报于2019年底前全面清退水产养殖规划禁养区内的水产养殖场。
清退,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简单。“祖祖辈辈靠海吃海,突然没了生计怎么办?”如何在保护生态和解决老百姓生计上找平衡,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文昌市委、市政府找到了答案:在会文镇沙港崀地区建设冯家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地区无序开发、无序养殖、乱占、乱排、破坏和污染生态环境等现象,实现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
冯家湾现代渔业产业园按照“五化”(即生态化、工厂化、标准化、产业化、规模化)和“两升两降”(即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养殖户收入明显提高、经营风险明显下降、环境负荷明显下降)的要求进行规划建设。园区专门规划出1528亩土地建设安置区,对于符合入园条件的退养户,按照统一标准和规定,鼓励分期分批入园养殖。
“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产业难以为继,必须谋求良性发展。”2021年5月,曾广能等首批4户养殖户正式在冯家湾现代渔业产业园的两层养殖厂房进行投放试养,开启他们的“车间化”养殖新模式。在3年试养期内,园区对他们免收厂房租金、供水等费用。
“养殖厂房设计为多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同时厂房从深海抽水养殖,并采用循环水养殖技术,具有节水、节地、可控性强、低风险、水产品质量高等优势。此外,园区对尾水采取统一处理,确保达标排放,解决生态环保问题,让养殖户没有后顾之忧。”冯家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管委会办公室主任金喆说。
渔产上楼会不会影响产量和品质?“与传统养殖模式相比,新型生态养殖厂房抗台风暴雨能力明显增强,集约利用土地。而且,整个生产环节更加科学,生产条件可控,试验养殖的水产品质量、产量都有保证。”曾广能说,从2021年5月入驻园区算起,至今短短几个月时间,他养殖的东星斑、东风螺收益数万元,实现了第一年投产的“开门红”。
更让曾广能感到安心的是,园区还组织园区专家顾问团队和水产科研机构围绕养殖户入园养殖面临的品种选择、病虫害防治、养殖尾水处理、成本控制等问题提供技术咨询和现场指导服务,及时帮助养殖户解决入园养殖遇到的技术难题和实际困难;文昌市与保险公司合作,在产业园建立了水产养殖保险、水产种苗保险和水产品价格指数保险3个险种,由政府补贴保费,为养殖户提供更多保障。
去年5月,以冯家湾为核心的文昌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入列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录。不少水产企业和科研院所“慕名而来”。截至目前,产业园已引进正大集团、海大集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等14家企业和科研院所入驻。
渤海水产育种海南有限公司项目经理何强说,冯家湾基地建成投用后,公司自主繁育的南美对虾种虾年产量可达20万对。冯家湾现代渔业产业园从深海集中取水、统一供水,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海岸生态的破坏,同时降低了企业取水的成本。
以构建“高效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水产养殖业为目标,冯家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集成配套了水产生态绿色养殖的关键技术和设施设备,建立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多层厂房的水产生态绿色养殖示范区。还通过光伏发电、分布式能源站、水源热泵等智慧能源项目,提升园区能源管理智能化水平,预期能实现园区节能超过10%、二氧化碳减排超过20%、降低用能成本超10%,打造文昌智慧生态绿色产业园。
未来,园区将建立种苗繁育联合研究中心,构建热带水产苗种南繁基地,力争成为国内领先、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渔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打造海南省近海养殖退养、渔业发展转型升级的样板。(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王伟)
[ 责编:丁玉冰]标签: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
- 续写春天的故事|海南文昌:东星斑"住"进楼房2022-04-17
- 三名航天员“回家”后需要三个阶段恢复2022-04-17
- 继续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我们必须做到2022-04-17
- 神舟十三号返回舱的“防热衣”有何奥秘?记2022-04-17
- 上海:努力打通堵点,提升电商平台产能和运2022-04-17
- 武汉援沪医疗队护士:带方舱患者做健骨操2022-04-17
- 感动!一位老父亲给援沪医疗队写下家书2022-04-17
- 更从容拥抱浩瀚太空2022-04-17
- 坚持“动态清零”算的是大账2022-04-17
- 英雄归来丨“漫”画航天员回家路2022-04-17
- 守望相助 共同守“沪”2022-04-17
- 2022年4月16日上海抗疫热点汇总(0时~18时)2022-04-17
- 南方阴雨范围即将缩减 下周全国气温大转折2022-04-17
- 昼伏夜出运营、虚构游戏版号……这些游戏违2022-04-17
- 首张全国互认重点物资运输车辆通行证在福建2022-04-17
- 反亚裔种族歧视甚嚣尘上坐实美国种族主义社2022-04-17
- 美国国会议员窜访台湾行径“极其虚伪,毫无2022-04-17
- 中国报业协会召开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2022-04-17
- 3246名京东小哥,正陆续抵达上海!2022-04-17
- 小编隔离手记| DAY 2:我们搬进了方舱家2022-04-17
- 上海坚持动态清零 做好生活物资供应2022-04-16
- 【走进老区看新貌】铜鼓县冰雪运动和温泉康2022-04-16
- 【走进老区看新貌】江西于都成大湾区优质富2022-04-16
- 【走进老区看新貌】“煤姑娘”换上环保装 2022-04-16
- “守沪湘助”:1小时内5连飞 护航中医湘军2022-04-16
- 新华全媒+|疫情中值守岗位的金融人2022-04-16
- 国家卫健委:着力提升核酸检测能力 助力“2022-04-16
- 今天,回首又见……2022-04-16
- 英雄归来:感觉良好!2022-04-16
- 新华社记者亲历“我的团长我的团”2022-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