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卢芳:治好疑难病,是我最快乐的事
2022-02-16 08:55:18 来源:人民日报
“治好疑难病,是我最快乐的事!”(走近国医大师 )
人物小传
卢芳,1939年生,黑龙江肇东人,祖父业医,继承家学,2017年入选第三届国医大师。
他提倡“辨病与辨证结合”,提倡脾胰同治法治疗糖尿病并发症,擅长治疗内科杂病,毕生致力于在继承基础上进行中医药创新。
卢芳83岁,两鬓斑白,出行需靠轮椅,但在问诊时,仍精神矍铄,目光如炬。
“你别急,咱们先聊聊天。”察觉出患者的焦虑,卢芳以“唠家常”的方式,循序渐进地让患者讲述病情,丝毫没有名医的架子。
几番问询下来,他耐心对患者说:“我回去琢磨一下配方,我们一起努力,把你的病治好。”尽管有着丰富的经验,遇到难题新题时,卢芳总要钻研一番,再为患者开出最适合的药方。
幼承庭训,医者仁心
《药性赋》《汤头歌诀》《医宗金鉴》……幼年开始,卢芳就跟在身为民间中医的祖父身边,诵读经典论著,潜移默化中,他渐渐开始对中医产生兴趣。
卢芳回忆,小时候,农村不少孩子早早下地种田,读书是一种奢侈。家人的支持,是卢芳早年求学路上的最大动力。穿着透风的棉裤熬过冬天,嚼着发硬的玉米饼寒窗苦读,卢芳从不说苦。
高考时,成绩优异的卢芳选择了中医学院作为志愿。大学时代,卢芳被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深深吸引,如饥似渴地学习中医知识。宿舍每天准时熄灯,他经常在半夜起床温习功课,回宿舍时,天色已然微亮。
卢芳知道,每个月的学费和生活费,都是父母辛苦省下来的。“我每天都拼命地读书,如果不能多学一点中医知识,就感到对不起父母的养育之恩。”
出身贫寒,让卢芳对家庭条件较差的患者,有着天然的亲近感。
一次,患者还未进来,家属便在门外泣不成声。只见一个年轻的女孩被推了进来,浑身红肿。问诊室里,七八位大夫围坐一桌,却迟迟拿不定主意,一番讨论后,大家齐刷刷望向卢芳。
“病状的确很罕见。”卢芳眉头紧锁,思考良久,开了几服药。
“我们把全省的医院都走遍了!不少人说治不了,但我们借钱也想再试一试。”听患者家属讲起家里的不易,卢芳又默默减免了一半费用。
专攻疑难,守正创新
从医六十载,卢芳致力于治疗疑难杂症,在积累研究的数千病例中,他发现不少疾病很麻烦。“哪儿都看了,谁都瞧了,就是治不好。”卢芳解释道。
50多年前,卢芳的邻居吴大娘得了三叉神经痛,发作时痛苦不堪,遍寻名医,始终不见好转。彼时,年轻的卢芳并不出名,也缺乏治疗这类疾病的经验。
“我就去图书馆翻阅古籍文献,一页页地看,在一本古籍中发现,所描绘的病征和三叉神经痛特别相似,需用一味药材入药。”卢芳如获至宝,但喜悦却很快落空——药方中加了这味药,吴大娘却依旧不见好转。
经过反复衡量和大胆尝试,加上卢芳上门实时观察,经过治疗,吴大娘病情终于有了好转。
经过对三叉神经痛的认真钻研,卢芳总结出辨证分型治疗法,将该病归结为风火型、血瘀型、风寒型三种症型,采用辨证分型治疗,其为三叉神经痛研制的“颅痛宁”获得了黑龙江省政府科技成果奖。
卢芳还提出“辨病与辨证结合”,并倡导通过脾胰同治法治疗糖尿病并发症,他将经验方剂成果转化为药品4种,用于消解患者病痛。
10多项科研奖项和发明专利背后,是卢芳对疑难病症的执着钻研。翻开卢芳的病历记录手册,“追访”“随访”“回访”——这些词语十分常见,有的间隔数月,有的则长达10年,“对疑难病症的回访,既是对患者负责,也便于我们研究药方药效。每个患者的病症都记在我的脑子里,治好疑难病,是我最快乐的事!”
“中医要精通,西医要通晓,同时还要坚持创新,只守着老方法可不行。”卢芳认为,中医要坚持创新、刻苦钻研,将中西医各自优势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扬光大。
著书立说,桃李满园
上世纪70年代,卢芳将自己的临床经验汇集为《内科辨病与辨证》一书,有西医诊断,有中医分型,用病因病疾示意图的方式展示出来。
白天事务繁忙,他就熬夜写,屋子里床上桌上堆满文稿:“夜深人静效率高,一晚上能写6000到10000字。”
“他写书那段时间,常常一言不发。有次我给他炒鸡蛋,错把小苏打当成盐,他边吃边看资料,完全没吃出来。他对中医事业的执着热爱,可以说到了痴迷的程度。”老伴儿王玲芬回忆说。
该书于1979年出版发行,全书25万字,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将西医对疾病的理解与中医辨证施治理论相结合进行分析阐述。
“我的朋友分两大类,一类是患者,一类是学生。”在卢芳看来,学生有成就比自己有成就更让人高兴,他常对学生们说:“我不做老师,我只做你们的梯子。”他连续6次被确定为“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培养中医人才数百名,收获满园桃李芬芳。
“问诊时,为了在有限时间里多看几个患者,老师常常一口水也不喝,一上午不上厕所。他视患者的疾苦为自己的疾苦,遇到疑难病例,不吃不睡也要想出办法。”学生孙奇感慨地说:“在大学,学生慕名去上老师的课,面积再大的阶梯教室,只要卢老讲课,也坐得满满当当。”
“中华医学瑰宝是我生命之根,我愿用我毕生的心血和汗水,去浇灌它,让它发扬光大,生根、开花、结果,为民造福。”
不久前,卢芳的孙女刚刚考取了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得知消息后,卢芳兴奋不已,他将一首小诗发给孙女,想与她共勉——
“毕生恒心无他愿,立足本职心血献。振兴中医不可怠,闻鸡起舞早着鞭。”
本报记者 方 圆 张艺开
[ 责编:袁晴]标签: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
- 农业农村部:对农业科创企业支持贷款规模提2022-03-04
- 不下载APP不给看全文?工信部:立即整改!2022-03-04
- 持续增强中小企业发展信心2022-03-04
- “建议取消中小学生各种艺术考级”引热议 2022-03-04
- 全国政协委员丁磊:建议加速钠离子电池等新2022-03-04
- 电脑忘记密码怎么办?教你一招,半分钟就能2022-03-04
- “大妈”排队买金场景难再现2022-03-04
- 不下载APP不给看全文?工信部:立即整改!2022-03-04
- 爱看评论 爱比价格 这代年轻人购物有个性2022-03-04
- “互联网一代”开启新节俭模式2022-03-04
- “全过程人民民主”“动态清零”……两会全2022-03-04
- 创意微视频|微光2022-03-04
- 数评两会:21亿剂!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担当2022-03-04
- 微视频 | 你听,被爱着的感觉,真好!2022-03-04
- 【代表委员话三农】宋丰强:聚焦黄河绿色发2022-03-04
- 有事好商量丨小巷里的恳谈会2022-03-04
- 非本人原因被安排到新用人单位,工龄如何计2022-03-04
- 工地发放工资卡“不符合要求”,只能去指定2022-03-04
- 骑车下班途中“自摔”受伤,难以认定为工伤2022-03-04
- 女性平等就业权相关法律有哪些?怎么规定的2022-03-04
- 数据统计:《艾尔登法环》在Steam上售出1002022-03-04
- 张业遂:中国是对外提供疫苗最多的国家2022-03-04
- 统计局:2021年我国参加失业保险人数达22958万2022-03-04
- 北京出台工程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综合监2022-03-04
- 元宇宙概念异动,这些产业或将率先落地,投2022-03-04
- 国投罗钾助力沃柑种植,为大理再添一抹亮色2022-03-04
- 军工股走强,俄乌冲突催化装备发展,行业成2022-03-04
- 刘永好:多举措节粮提效保障粮食和耕地安全2022-03-04
- APP“胁迫下载”只会自砸招牌2022-03-04
- 首笔数字人民币碳信用交易在成都完成2022-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