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种植模式 改变着当地传统的农业生产
2021-09-17 11:39:21 来源:科技日报
玉米花生间作,让农民每亩地多收入两千元,这件事发生在山东省高唐县清平镇东大新村。记者在此采访时发现,与常见的大田玉米种植方式不同,这里的玉米种得非常密,株距不到15厘米,四分地播种的玉米达到了3400株,远高于当地每亩4200株的种植密度。
同时,这里每三行玉米间“见针插缝”地种了三垄花生。东大新村党支书孙长焕向记者表示,这600亩地,玉米与花生间作,“一亩地四分玉米、六分花生,但四分玉米顶得上常规种植模式下一亩的产量,花生是净挣的。”他强调:正是引入新模式、新技术,每亩地有望增收2000元。
株数少、种得密,还能有高产量?东大新村的农民兄弟们可能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但推动东大新村转变种植模式的“科技特派员”肖从忠深谙其道,他解释:间作花生可以让玉米的通风性和透光性增加,辅以滴灌带精准浇水施肥,密植的玉米单穗产量反而要比大田玉米高两三成。四分地可收获玉米1100斤,与常规种植模式下一亩地的产量相当。
记者了解到,为了改变小麦玉米单一种植,解决土壤板结、地力下降的问题,结合资源现状和生产实践,高唐筛选出适于高肥力地块的玉米花生间作套种3∶6模式,2021年建成3000亩玉米花生间作示范基地,推广面积达2万余亩,最大程度利用玉米边行优势、花生生物固氮作用,实现粮油均衡增产,提高了耕地利用率。
在东大新村的田地里,玉米正处于灌浆期,穗大粒多;花生也已经结出嫩果,颗粒饱满。肖从忠说,从现在的长势看,到9月底、10月初,这里将迎来丰收。
“花生不耐重茬,明年玉米和花生要换位种植。”肖从忠认为,花生的根系固氮,有利于玉米的生长。在确保玉米产量不减的前提下,这种间作轮作模式节水、节肥、省人工,还能让每亩地额外收获花生550斤、净增收约2000元。
“既要稳定粮食产量,又要推动农民增收,只能依靠科技提高基本农田的单位面积产出。”清平镇镇长刘传华向记者介绍,2019年以来,全镇已经有6000余亩耕地采用“玉米花生间作”的种植模式,明年还将继续扩大种植面积。
“一年两熟”转变为“一年三熟”,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了,刘传华将之归功于肖从忠等“科技特派员”。“他们开着自己的车、烧着自己的油、用自己的业余时间,不断给当地农村带去新作物品种、新种植模式和新植保技术,改变着当地传统的农业生产。”刘传华说。
据高唐县工信(科技)局局长沈军透露,高唐县共有69名“科技特派员”。这支以党员为主力的兼职农村科技队伍,长期奔波在田间地头,带动高唐形成了良种地瓜、高油酸花生、中药材等特色种植品种和多个科技示范基地。
标签: 当地,传统,农业生产
相关阅读
精彩推荐
- 农业农村部:对农业科创企业支持贷款规模提2022-03-04
- 不下载APP不给看全文?工信部:立即整改!2022-03-04
- 持续增强中小企业发展信心2022-03-04
- “建议取消中小学生各种艺术考级”引热议 2022-03-04
- 全国政协委员丁磊:建议加速钠离子电池等新2022-03-04
- 电脑忘记密码怎么办?教你一招,半分钟就能2022-03-04
- “大妈”排队买金场景难再现2022-03-04
- 不下载APP不给看全文?工信部:立即整改!2022-03-04
- 爱看评论 爱比价格 这代年轻人购物有个性2022-03-04
- “互联网一代”开启新节俭模式2022-03-04
- “全过程人民民主”“动态清零”……两会全2022-03-04
- 创意微视频|微光2022-03-04
- 数评两会:21亿剂!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担当2022-03-04
- 微视频 | 你听,被爱着的感觉,真好!2022-03-04
- 【代表委员话三农】宋丰强:聚焦黄河绿色发2022-03-04
- 有事好商量丨小巷里的恳谈会2022-03-04
- 非本人原因被安排到新用人单位,工龄如何计2022-03-04
- 工地发放工资卡“不符合要求”,只能去指定2022-03-04
- 骑车下班途中“自摔”受伤,难以认定为工伤2022-03-04
- 女性平等就业权相关法律有哪些?怎么规定的2022-03-04
- 数据统计:《艾尔登法环》在Steam上售出1002022-03-04
- 张业遂:中国是对外提供疫苗最多的国家2022-03-04
- 统计局:2021年我国参加失业保险人数达22958万2022-03-04
- 北京出台工程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综合监2022-03-04
- 元宇宙概念异动,这些产业或将率先落地,投2022-03-04
- 国投罗钾助力沃柑种植,为大理再添一抹亮色2022-03-04
- 军工股走强,俄乌冲突催化装备发展,行业成2022-03-04
- 刘永好:多举措节粮提效保障粮食和耕地安全2022-03-04
- APP“胁迫下载”只会自砸招牌2022-03-04
- 首笔数字人民币碳信用交易在成都完成2022-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