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 经济 > 正文

全球焦点!食品碳中和到底有多难

2022-07-12 05:45:31 来源:新京报

当人们把目光聚焦在能源、汽车等高耗能产业时,很少有人将一株水稻、一包蔬菜、一盒牛奶与碳减排、碳中和联系在一起。

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企业碳中和路径图》报告指出,食品摆上餐桌前需经研发、收获、加工、分销、零售到储存的层层环节,每个环节均会产生温室气体。养殖活动碳排放量可占农业食品企业排放总量的60%以上,90%以上的食品制造商碳排放主要来自原料、采购、包装和物流等环节。这也意味着,一盒牛奶从牧场、工厂、货架到摆上餐桌,再到最后的包装废弃利用,想要实现“零碳”目标并非易事。

从雀巢、达能、伊利、蒙牛、利乐、盒马等国内外食品相关企业的实践来看,碳中和通常是企业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累积成果,背后需要大量的精力与财力投入。无论技术改造还是碳足迹认证成本,都可能成为供应链伙伴开展碳盘查和碳中和的障碍,最终影响食品企业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的认定。


(资料图片)

尽管困难重重,但在“双碳”目标政策驱动下,食品企业已将减碳视为决胜未来的关键赛点。

餐桌上的碳排放

“有机农业倡导环境友好,有没有可能与碳中和做个叠加?”2021年12月,与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的一次交流,让盒马商品采购中心采购员刘良超有了认证零碳蔬菜的想法。

零碳负碳农产品,是指农业生产过程的温室气体净排放量小于或等于零的农产品。2022年6月9日,首批带有零碳认证标识的有机蔬菜在盒马门店上线。刘良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拥有零碳认证的蔬菜不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生产过程中温室气体净排放量为零,这也意味着消费者每吃这样一包有机蔬菜,都是在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从事有机农业十几年,刘良超深知实现零碳农产品的难度。“普通农业种植一般会使用农药、化肥,使用过程中就会产生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

有研究数据显示,农牧业对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贡献率约为17%,仅次于能源行业、建筑业,位列第三。

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2021年发布的《企业碳中和路径图》报告指出,食品摆上餐桌前需经历研发、养殖、收获、加工、分销、零售到储存的层层环节,每个环节都会产生温室气体排放。随着人口增长和饮食结构向肉类倾斜,预计未来几十年全球食品消费增速将高达70%,因此在满足人类基本需求的同时,推动农业、食品行业碳减排可能颇具挑战性。许多农业食品企业垂直整合度高,集产品加工销售和农场自主经营为一体,养殖活动碳排放量可占排放总量的60%以上,其中来自牲畜粪便的甲烷排放不可忽视。而90%以上食品制造商的碳排放主要来自间接排放,包括原料、采购、包装和物流等环节。

从雀巢、达能、百事、嘉吉、路易达孚、泰森、伊利、蒙牛、新希望等国内外食品企业的碳减排举措来看,在上游农牧业环节降低养殖活动碳排放,科学高效使用肥料,改善土壤环境,以及在加工制造环节增加清洁能源的使用,提高包装的回收再利用,降低原料和产品运输分销环节的碳排放等,都是隐藏在产品背后不易被消费者察觉到的减碳足迹。

减碳非朝夕之功

很多食品企业强调,其碳中和成果得益于长年投入与积累,绝非一蹴而就。

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纪兵表示,农业生产活动中不可避免地会释放温室气体,但如果能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就意味着有更多的二氧化碳固定到了土壤中。正因为如此,首批获颁南京国环零碳农产品证书的5家企业,均有着15年以上的有机生产历史。

作为国内首个推出“零碳牛奶”的企业,伊利自2010年起依照ISO14064标准及《2006年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盘查碳排放,组建了专业团队负责年度碳盘查,并提出节能减排举措。由国际权威检验认证机构颁发的碳中和核查声明(PAS2060)证实,伊利已于2012年实现碳达峰。到2050年,其目标是实现全产业链碳中和。

伊利作为农业食品企业代表性案例在2021年被写进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企业碳中和路径图》。同期,中国圣牧(蒙牛控股)作为畜牧行业首家代表性企业,也一同被该报告收录。

在中国农业、食品行业,圣牧的减碳故事不同寻常。据蒙牛集团可持续发展高级经理林笛介绍,13年前,圣牧高科团队就开始在乌兰布和沙漠打造沙漠有机循环产业链,截至2021年已投入75亿元,“有机农业要尽可能少地使用农药、化肥,对水资源、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这意味着有机环境下的土壤、植物具有很强的固碳能力。”

截至2021年,圣牧已将23万亩沙漠改造成优良草场,累计种植9700万棵沙生树,“圣牧过去十年的固碳量相当于企业两年的整体碳排放量,这种种树治沙、农业固碳的模式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如今其单吨原奶碳排放强度已实现国内领先,相当于起步较早的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水平。”林笛说。

作为全球食品饮料巨头,今年4月,达能位于武汉和邛崃的两家脉动工厂率先在中国饮料行业实现碳中和。“我们做碳减排不是一个短期过程。”达能中国饮料工业副总裁游天富告诉新京报记者,达能早在2008年就开始了碳排放的追溯和计算工作,且将碳盘查覆盖到产品全生命周期。“而邛崃和武汉工厂又在公司整体低碳运营的水平上,成功使用了本地清洁蒸汽,进而实现了100%清洁能源使用,使工厂碳排放进一步显著降低,我们对这两家工厂进行了2021年碳中和认证,这是我们十多年积累下来的成果。”

食品“零碳”面临成本挑战

实现一个工厂、一款产品的碳中和目标,不仅需要时间的日积月累,也需要大量的成本投入,这也是目前食品碳中和案例多集中在行业巨头的主要原因。

盒马有机蔬菜属于订单农业模式,涉及全国近100家基地。首批进行零碳认证的包含有机叶菜、瓜果等30多个品种,预计今年年底零碳认证覆盖盒马所有在售的100多种有机蔬菜。如此庞大的认证量,让合作农户自行承担认证成本,显然很难推行下去。

因此进行首批零碳蔬菜认证时,盒马商品采购中心采购员刘良超首先要做的工作之一,就是向公司申请认证费用。

“前期30多个品种的认证费用全部由盒马出,认证虽然会增加蔬菜的成本,但我们未将成本转嫁给农户和消费者,目前盒马零碳有机蔬菜的价格还跟原来一样。”刘良超告诉新京报记者,每个基地里的每种蔬菜,一年的零碳认证费用大约有几万元。谈及产品售价能否覆盖这一成本,刘良超回答道,“我们没有过多考虑这个成本,企业对减碳本身就有一些投入和开支,只是看用到哪里,做零碳农产品的社会价值远大于商业价值。”

与盒马一样,独自承担碳中和产品认证成本的还有伊利。伊利集团副总裁张轶鹏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坦言,伊利2021年在环保方面的总投入达到1.2亿元。从原料获取到生产加工,再到246亿包FSC(森林管理委员会)认证包材的使用,每一个环节的减碳都需要投入真金白银。

在武汉和邛崃两家脉动工厂基础上,达能中国2023年的目标是实现所有工厂的碳中和认证,做到净零排放。在达能中国饮料环境、健康与安全事务高级经理龙瀚林看来,达能接下来如何影响产业链伙伴进行低碳协作将是一个难点,“目前工厂的碳排放量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来看,主要困难在于如何影响合作伙伴,如原料供应商、物流伙伴等,和他们一起来做碳减排,目前也已经有了非常不错的进展,也期望更多的合作伙伴能够加入我们的减碳行列。”

雀巢也向新京报记者证实,雀巢采取全生命周期方法确定产品碳足迹,而同时,由于大部分碳排放来源于雀巢自身的业务运营之外,“因此必须努力识别价值链各个环节的减碳项目并不折不扣地实施,所面临的挑战和成本肯定都会增加。”为了在供应链中推动再生农业发展,截至目前,雀巢已经在全球投资12亿瑞士法郎,而这只是到2025年32亿瑞士法郎总投资的一部分。此外新技术的采用也会伴随成本的增加。

尽管如此,雀巢仍在加快产品生产、包装和碳中和品牌领域的工作进度,其中一个方法就是在内部采取降本增效行动,消化因新投资而增加的成本。“越来越多的公司提出可持续发展承诺,加大相关投资。当新技术被大量采用的时候,成本就会自然而然地降低。”

同为跨国食品巨头,达能与雀巢还面临另一个难题。饮料行业的最大碳排放源来自包装。目前,雀巢74.9%的塑料包装实现了可循环再生,达能通过去PVC(聚氯乙烯)标签、减轻瓶身克重、包装成分100%可回收等举措,相对2004年实现了单瓶能耗下降70.5%。尽管如此,在应用rPET等再生材料方面,两家公司仍存在障碍。

“像PET饮料瓶,虽然现在国内回收再生率很高,达到90%以上,但主要还是降级再生,用于制作衣服和其他纺织品。从循环经济角度来看,最高效的再生是瓶到瓶的同级再生,这在很多国家已广泛应用,但在我国出于食品安全考虑,还没有放开。”一位海外食品企业相关负责人告诉新京报记者。

减碳将成未来核心竞争力

2020年9月,我国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表示2030年前抵达碳排放高峰,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2021年,碳达峰、碳中和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尽管零碳之路困难重重,但头部企业已将其视为未来竞争的关键赛点。

“2020年‘双碳’目标提出之前,找我们做碳足迹认证的国内食品企业数量只有一两位数,现在已经达到三位数。”国际认证机构SGS知识与管理服务事业群风险管理方案中心总经理岳庆松用“雨后春笋”来形容政策出台前后国内食品饮料行业的变化,“今年,无论咖啡、奶品还是饮料企业,我们都有工厂层面的碳中和、碳足迹认证项目。”

伴随今年6月“欧盟碳关税”草案修正案的通过,政策对食品饮料企业碳中和实践的导向作用越发明显。

近期,新希望六和安全环保部一直研究太阳能光伏的开发。早在2012年,新希望六和就在食品工厂布置光伏发电项目,当时主要是基于降本增效考虑,另一方面则与国家十二五规划的碳减排战略紧密相关。“那个时候,对于国内来说碳减排还是个陌生概念,但作为一家在国外30多个地区有业务布局的企业而言,低碳化战略和新能源开发已经融入企业发展理念之中。随着2030年迈进碳达峰政策的提出,企业对绿色能源的需求越来越紧迫,开发新能源或进行绿色能源替代既有降本收益,也体现了企业对国家鼓励新能源开发的积极响应。”

为响应国家碳中和战略,中国圣牧2021年启动了可持续发展碳中和战略专案,聘请波士顿咨询公司结合牧场实践进行碳基线盘查,探索打造中国首个“碳中和”牧场。林笛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中国食品企业实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国际化目标。目前国内头部乳企在大洋洲、东南亚市场均有布局,如果未来到国际市场竞争,产品必须符合当地的碳足迹要求,“减碳将成为企业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头部食品企业碳中和目标的制定与执行,也在倒逼产业链各环节供应商作出改变。从2017年开始,伊利将上游牧场的碳排放纳入碳盘查范围,2021年开始收集200多家主要原辅料供应商的碳排放信息,启动对所有产品品类的碳足迹核算。2022年4月,伊利与43家全球战略伙伴启动行业首个“零碳联盟”,并授予利乐、菲仕兰、科汉森、罗盖特等7家供应商伊利全球供应链“低碳先锋”称号。

伊利集团副总裁张轶鹏向新京报记者透露,目前伊利已将供应商按照零碳能力进行划分。同时拥有零碳目标和路线图的供应商为第一类,有目标没路线图的为第二类,既没有目标也没有路线图的为第三类,对第一类供应商会授予“低碳先锋”称号。除优先与第一类供应商合作外,伊利还会与其共创零碳产品,“比如今年伊利推出的5款零碳产品,都是需要与供应商共创的。”

在参与伊利零碳产品共创的供应商中,利乐是包装领域的典型代表。在伊利金典有机奶包装上,消费者可以找到由甘蔗提取物制成的植物基塑料盖,经FSC(森林管理委员会)认证的包装纸板,包装废弃后还可回收利用。

据利乐大中华区可持续发展总监龙朝阳介绍,利乐包装最大的组成部分是可再生纸板,平均占到整个包装的71%。多年来,利乐一直致力于提高包装可再生成分占比,其中的一个方向就是以植物基塑料替代化石基塑料,降低产品碳足迹。“除了包装,我们还有生产设备,给客户提供解决方案,一起研究如何优化工厂生产程序和耗能情况,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利乐会把减碳作为一个机遇。”

2022年6月24日,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召开“中国乳业绿色发展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参会的饮料纸基包装回收利用专委会理事长、利乐公司大中华区副总裁牟晓燕告诉新京报记者,“目前整个包装行业对环保日益重视,现在更多的状态是合作,以解决行业共性问题,比如如何更好地回收利用包装,更好地推动使用可再生原材料等。从上世纪90年代在中国建立环保部门,到如今成为中国乳业绿色发展工作委员会成员,利乐离不开与中国乳业的共同发展。”

部分食饮企业碳减排目标

伊利

2030年 全产业链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

2040年 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2050年 实现全产业链碳中和

蒙牛

2030年 实现碳达峰

2050年 实现全产业链碳中和

雀巢

2025年 减排20%

2030年 减排50%

2050年 实现净零碳排放

达能

2022年 实现首家碳中和工厂

2025年 达成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减排42%

2050年 实现脉动品牌碳中和

百事

2030年前在直接运营中减少75%的温室气体排放

在间接价值链中减少40%的温室气体排放

2040年前实现净零排放

元气森林

2023年 实现绿色能源规模高效使用

2030年 全部工厂成为国内碳中和饮料示范工厂

标签:

精彩推荐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诚聘英才 | 广告招商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2008-2020  www.cgui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品质网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98 28 36 7@qq.com
 

未经品质网书面授权,请勿转载内容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