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 经济 > 正文

我国进一步完善数字人民币生态体系

2021-12-03 08:27:16 来源:工人日报

数字人民多地试点一年多来,应用场景持续创新,公众接受度不断提升。截至今年10月22日,数字人民已开立个人钱包1.4亿个,企业钱包1000万个,累计交易1.5亿笔,交易额接620亿元。专家表示,普及数字人民应更广更深推进全场景试点,凸显数字人民的普惠优势,进一步完善数字人民生态体系,实现便捷与安全的统一。

观众在冬奥数字人民试点支付体验展上参观。

试点场景加速拓展

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雅琦用数字人民在学校纪念品商店购置文具;在上海,王阿姨每天都能在镇宁菜市场用数字人民买到新鲜果蔬;在成都,陈女士通过数字人民为身在异地的母亲缴纳医保费;在西安,“复兴壹号”智慧党建台已累计完成10万多笔数字人民党费缴纳……从日常消费到缴费纳税,数字人民已深入各类生活场景。

日,在第六届香港金融科技周论坛活动中,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研究所所长穆长春介绍称,目前已有155万商户支持数字人民钱包,涵盖公共事务、餐饮服务、交通出行、购物消费和政务服务等领域。据悉,数字人民试点场景数量在今年6月末已超过132万个,截至10月8日这一数字已超过350万个。

业内人士认为,今年下半年数字人民试点场景加速拓展,主要得益于与企业尤其是互联网台的互动联结。例如,京东是数字人民参与电商大促场景的主要台。数据显示,今年11月,超过10万人在京东APP使用数字人民消费,累计订单数超过24万笔。网络促销活动具有高频低额、瞬时支付峰值高等特点,有利于为未来普及推广数字人民积累经验,使数字人民成为更好用的“钱”。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指出,数字人民当前以满足国内零售支付需求为主。这意味着,数字人民必须接入尽可能多的场景,接受稳定和易用的检验。“未来央行将根据试点情况,有针对地完善数字人民设计和使用。”易纲说。

普惠优势更加显著

“拿着这张卡,在刷卡区贴一下就能付钱,真方便!”今年67岁的陆爷爷在第四届进博会的数字人民试点区体验到“碰一碰”支付的快乐。陆爷爷手中的“卡”,并非用于POS机消费的传统银行卡,而是数字人民可视芯片卡。据介绍,除了IC卡片式的数钱包,形似红包的纸质芯片、可穿戴的支付手套等“硬钱包”形态也已研发完成,与数字人民APP等“软钱包”互为补充,避免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群体被数字鸿沟隔绝于移动支付场景之外。

“数字人民是人民银行为国内零售支付市场提供的公共产品,其初心就是推动金融普惠的发展。所以我们在数字人民的试点过程中,一直努力落实金融普惠的理念。”穆长春表示,数字人民在设计上致力于增强支付服务的可获得,不仅推出满足特定群体需求的硬件载具,还利用场通讯(NFC)等技术开发离线支付功能,有利于实现随时随地的便捷支付,防范因通信网络中断造成的支付风险。

数字人民的普惠还在绿色低碳领域进一步延伸。今年9月,美团在北京、上海等9个数字人民试点地区同步开展“低碳骑行季”活动,每位用户只要报名成功即可领取数字人民低碳出行红包奖励,用于支付美团单车骑行费用。据介绍,美团接入数字人民试点以来,累计超过100万用户开立数字人民个人钱包。

衡便利与安全

“数字人民用起来很方便,感觉和支付宝、微信支付差不多。”雅琦对数字人民消费体验的评价,道出了大部分人的心声。然而,相似的用户体验并不能混淆数字人民与支付工具之间的界限,“钱”与“钱包”存在本质区别。直观来看,通过数字人民支付的资金直接进入商户账户,没有任何额外费用;而使用支付宝等工具进行提现时,需要为使用“钱包”交纳手续费。

业内人士指出,支付宝等第三方支付工具对培育人们的无现金交易惯作出了极大贡献,围绕支付工具展开的生态体系已较为成熟,这为发展数字人民打下一定基础。但在主流支付工具用户黏强的背面,存在过度采集与贩卖客户信息、虚假交易等违法行为。

尽管使用数字人民与第三方支付工具并不冲突,但客观上,数字人民作为“更好用的现金”,其便利并不亚于第三方支付工具,用户出于对手续费和隐私安全的考虑,可能会更倾向于选择数字人民。据易纲介绍,央行下一步研发工作之一,就是要推动数字人民与现有电子支付工具之间的交互,实现安全与便捷的统一。

“未来,数字人民与第三方支付工具进一步聚合,既要在使用场景中考虑便利,利用好现有工具及其生态,实现‘钱’与‘钱包’的互联互通;又要强化数字人民的可控匿名属,切实保护个人隐私数据,满足公众的信息安全需求。”专家表示,便利和安全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需要结合试点经验,利用科技手段,实现二者的相对衡。

标签: 生态,体系,人民币

精彩推荐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诚聘英才 | 广告招商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2008-2020  www.cgui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品质网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98 28 36 7@qq.com
 

未经中国品质网书面授权,请勿转载内容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