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 经济 > 正文

中国的“双碳”目标 让技术先行者最先看到了机遇

2021-11-09 08:27:53 来源:第一财经

“你可以在二氧化碳做的跑道上走走,或者在二氧化碳做的汽车上坐坐。”

第一次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下称“进博会”)的材料制造商科思创中国区总裁雷焕丽一身绿色套装,急切地向现场观众介绍着他们在循环经济领域的一系列技术和解决方案。

在现场,由二氧化碳转化的替代原材料制作的跑道、汽车,以及采用部分生物基原材料制成的家具、家电,还有用旧床垫泡棉化学回收加工成的新床垫,都成了这些技术和方案的展示载体。

雷焕丽告诉第一财经,围绕循环经济,公司接下来将投资至少10亿欧元,包括计划在上海投资新建一座聚氨酯弹体工厂,以应对全球特别是亚太地区不断增长的需求。

在这场几乎人人必谈“双碳”、随处可见“双碳”元素和绿色技术的国际盛会上,中国的“双碳”目标所催生出的巨大商机,成了众多跨国公司参展亮相的契机,也成了它们升级在华战略、深化本土合作的“捷径”。外企与中国战略同频共振,也让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有了更充足的动力和技术保障。

“双碳将开辟绿色技术和产业变革的新赛场,推动形成绿色治理的新赛制,引发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乃至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进博会期间,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张玉卓在8日举行的“2021国际碳中和与绿色投资大会”上如是表示。

背后是巨大商机

中国的“双碳”目标,让技术先行者最先看到了机遇。

3年前首次提出“绿色智能制造”的施耐德电气,是最早把低碳发展和数字化融合在一起并带入中国产业链的跨国企业之一。该公司连续四届参展并每年都以全场绿为展台特色。

“我们的展台面积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多地把进博会作为综合解决方案的展示台。”施耐德电气全球执行副总裁、中国区总裁尹正告诉第一财经,参展并不单单是为了签约,而更像是打造和维护一个生态圈,让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其中,进行深入交流。

尹正提出,实现“双碳”目标,归根结底要通过科技创新赋能。施耐德电气不仅打造了“零碳工厂”“零碳园区”,还在推进“零碳城市”建设。今年,也将零碳相关的落地方案和技术在进博会现场做了全面展示。

西门子能源今年首次以独立参展商的身份参加进博会。作为全球唯一一家在整个能源价值链——包括常规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领域拥有领先产品和技术的公司,其展示了覆盖能源工业应用、发电、输电和新能源等领域丰富广泛的业务组合,包括首次展出绿氢解决方案、零碳地下变电站解决方案等。

西门子能源全球高级副总裁、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姚振国对第一财经表示,中国是西门子能源的重要市场之一,也是西门子能源全球业务版图的关键一环。“公司将不断扩展与中国合作伙伴在全线能源价值链上的合作,打造能源生态体系,切实支持中国的碳中和进程,为全球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动力。”姚振国说。

以替代原材料为一大参展亮点的科思创,借着进博会在亚太地区首次推出了低碳足迹聚氨酯原材料和高能聚碳酸酯塑料。这些材料含有很大比例的可再生原材料,如植物废料、废油脂和植物油,从而部分替代化石资源。科思创在现场迅速拿到了首份订单,与华峰集团签订了亚太区第一单基于质量衡方法、含部分生物质原料份额的低碳足迹聚氨酯原材料商业合作。

“双碳”目标也不可避免地将对公司的运营和营收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传统的高排放行业(制造业、能源、建筑和采矿以及运输和物流)受到更大影响。

在传统领域,多数比中国企业更早完成了转型升级的跨国公司,往往具有更强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也在低碳领域积累了更多先行的经验。

连续第四次参展的全球化数字工业高科技企业霍尼韦尔,今年带着30余项产品和解决方案亮相技术装备展区能源低碳及环保技术专区。该公司以助力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技术为主线,集中展示公司在航空、智能制造、智慧楼宇、仓储物流等领域的科技创新成果,也在现场收获了不少来自中国企业的订单,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

在霍尼韦尔中国及航空航天集团亚太区总裁林世伟看来,中国的“双碳”目标为企业带来了更广阔的发展机遇,对于航空、智能制造、智慧楼宇、仓储物流等行业的低碳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的驱动力。

加码本土化研发制造

“双碳”目标下的巨大商机,让与中国政策同频共振的跨国企业不断加码在华投资,并越来越多地把研发放在了中国。

“中国已是施耐德电气在全球的第二大市场,更是我们创新的源泉。”尹正表示,年来,施耐德电气不断增加本地研发投入,过去5年每年在中国的研发投入增加15%以上。中国也已成为施耐德电气全球四大主要研发基地之一,具备了世界级的研发能力。凭借贴市场的创新优势,施耐德电气开发出了大量契合中国用户需求的绿色产品和解决方案,以更好满足本地需求。

尹正提出,“双碳”目标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中国发展的两大战略方向。在这一趋势下,施耐德电气未来的发展也将呈现出更加可持续、更加数字化、更加多极化的特征。比如,无论是自身的业务,还是为客户服务的业务都将越来越绿色,并打造端到端的绿色供应链,同时,推动中国供应链本土化达到90%以上,变得越来越“短链”。

在第四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的“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绿色发展与全球经贸格局”分论坛上,米其林集团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裁伟书杰提出,绿色低碳发展首先会影响到能源消费和能源生产,同时也涉及产品设计、生产流程甚至产品的使用以及生命周期之后的管理,因此从制造、使用到回收的这一全流程,需要全新的商业模式,也将带来新的机会。这将导致两个趋势——供应链的本地化以及企业在使用更多新技术和绿色商业模式上的意愿不断增强。所以米其林将进行更大程度的本地化生产,以确保供应链的安全,同时通过数字化转型来保证供应链的绿色品质。

中国发力零碳标准和绿色投资

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跨国公司参与和加强国际合作,标准体系上与国际接轨、通过绿色金融带动绿色投资尤为关键,中国在这些方面的努力,在此次进博会上也多有体现。

就在2021国际碳中和与绿色投资大会上,首个“零碳中国”标准通则发布。该标准发布方之一的中国投资协会能源投资专委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张杰对第一财经表示,“零碳中国”标准体系是中国第一个全面系统的碳中和标准体系,“我们准备花三年的时间来完成这个标准体系的建设。”张杰称,希望借此规范推动零碳产业的发展,使得我们的零碳标准能够跟国际接轨,尤其是在联合国体系下能够有一套“中国标准”,并通过双碳产业和双碳技术创新来推动绿色投资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中国脱碳强度(即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降低约48.4%,超额完成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非化石能源占比达到了15.9%,煤炭占比由2005年的72.4%下降至56.8%,对煤炭的依赖持续下降。

实现碳中和仍存在巨大的资金缺口。“根据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的测算,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全球需要110万亿美元的投资用于脱碳。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科技部原副部长、原国务院参事刘燕华表示,绿色投资将成为今后全球的重点方向。根据中国权威金融机构的测算,到2060年,中国实现碳中和需要投资百万亿元人民以上。也有一些专家测算,需要300万亿~500万亿元人民,或者是占中国GDP总量的2%~3%。

原国务院参事、中国投资协会能源投资专委会专家主席石定寰表示,应充分发挥绿色投资引领作用,加快完善绿色投资政策,构建与碳达峰、碳中和相适应的绿色投融资体系,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建立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

毕马威中国气候与可持续发展主管合伙人沈莹也表示,在“双碳”目标之下,各行业急需大量的投资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新兴行业,大部分需要通过金融体系利用市场资金来弥补,“这就需要建立和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引导和激励金融机构以市场化的方式支持绿色投融资活动。”

就在11月8日,人民银行创设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这一结构政策工具,以稳步有序、精准直达方式,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等重点领域的发展,并撬动更多社会资金促进碳减排。

标签: 最先,先行者,先看

精彩推荐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诚聘英才 | 广告招商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2008-2020  www.cgui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品质网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98 28 36 7@qq.com
 

未经中国品质网书面授权,请勿转载内容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