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 经济 > 正文

科技创新成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核心动力

2021-08-19 08:06:47 来源:深圳商报

如果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是深圳开启新奋斗征程的“高质量列车”,那么,科技创新就是驱动这趟“列车”的核心引擎。先行示范区建设两年来,深圳强基础、筑台、谋攻关、活体制、聚人才、拓外延,不断夯实“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科技创新的“新路径”清晰可见,引擎动力不断增强。

三大台构筑科技新增长极

“去年刚来的时候,这里到处在打地基,很多建筑都是刚冒出地面。”8月18日,陈丽(化名)像往常一样乘坐公交车赶到光明上班。她所在的明湖晟汇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负责光明科学城云谷片区整体开发建设。作为科学城重要的综合服务配套区,如今云谷内规划180米高的“一号产研楼”已建到高区,国际会议中心、城市会客厅等配套设施预计今年9月底竣工。

“云谷区域内的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已经开学。”陈丽说,这两年来,光明科学城不仅城市建设突飞猛进,人气也越来越旺。“时乘坐公交车的人多了很多,在附办公的人越来越多。”

不远处的光明科学城启动区,脑解析与脑模拟设施、合成生物研究设施两大科学装置,以及综合研究院、专家公寓、青年公寓正在抓紧装修中。

日新月异的光明科学城是建设大湾区综合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

目光南移,聚集了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西丽校区)、哈工大(深圳)、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等多所高校,以及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鹏城实验室等高水科研机构的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已上升为部省市共建战略台。

再往南,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已对接和落地了金砖国家未来网络研究院中国分院、西门子能源深圳创新中心、深圳量子科学与工程研究院等上百个高端科技项目。

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大湾区综合国家科学中心,是中央赋予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重要使命之一。光明科学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坪山—大鹏粤港澳大湾区生命健康创新示范区……串珠成链,正吸引各类创新要素加速汇集。

尤为可贵的是,深圳不仅布局建设了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更注重构建“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楼上”科研人员利用大设施开展原始创新,“楼下”创业人员对原始创新进行工程技术开发和中试转化,建立起科技成果“沿途下蛋”高效转化机制。

目前,光明科学城以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设施为试点,一体化布局工程生物和脑科学产业创新中心。截至今年6月底,已完成建设的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已遴选引进领域内优秀企业28家。

传统科创蓄能池孕育新动能

与此同时,作为传统科创蓄能池的深圳国家高新区,正经历新的涅槃。

2019年4月,南山园区、坪山园区、龙岗园区、宝安园区和龙华园区被纳入深圳国家高新区范围,总规划面积达159.48方公里,约为扩区前面积的14倍。根据规划,到2035年,深圳国家高新区将率先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如今,深圳高新技术的萌发地早已不再局限于南山科技园,而是呈漫山遍野态势。

8月,位于坪山区丹梓大道与光科三路交汇处西南角的青铜剑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基地项目在完成基坑建设后,已进入主体建设阶段。深圳青铜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汪之涵介绍,这个基地将建设碳化硅功率器件研发实验室、第三代半导体研发中心等。其所处的坪山也因集聚了比亚迪、理邦仪器、新产业生物、中芯国际等重点企业,由昔日的大工业区变成了耀眼的科技新高地,“创新药、智能车、中国芯”正成为坪山国家高新区的发力点。

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并称科创“三高”。其中,各类高新技术企业是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进程中的创新主体。据估算,深圳90%以上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职务发明专利来自于企业,仅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就达18650家。

今年上半年,深圳高新技术产业保持高活跃度,主要高技术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长79.5%,两年均增长61.5%;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产量分别增长3.28倍和1.21倍,两年均分别增长30.4%和66.8%;3D打印设备产量增长32.4%,两年均增长1.38倍。七大战略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5655.3亿元,占GDP比重39.5%。

创新载体集成创新打响核心技术攻坚战

去年5月,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与迈瑞生物、联影医疗、先健科技等单位联合牵头布局建设的高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升级为国家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

今年6月30日,已跻身国家级重大科研机构的鹏城实验室与TCL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签订协议,共同推进画质评测体系的建立,推动显示产业链发展。

7月21日,深圳湾实验室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吴云东介绍,双方将围绕BT+IT融合,生物医药、医学影像领域的科学研究,知识产权与成果转移转化等开展合作,共同解决行业所面临的关键技术问题。

目前,深圳已累计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6家、广东省实验室4家、基础研究机构12家、诺奖实验室11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42家,各类创新载体达2700多家。全市已开办全日制高校15所。

通过发挥市场需求、集成创新、组织台的优势,深圳支持构建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建立“需求方出题、科技界答题”新机制,积极参与构建央地协同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

其中,仅2020年,深圳市科创委就聚焦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基础软件产品等核心关键元器件,组织实施8批87个技术攻关重点项目。

科技体制改革夯实创新软实力

如果说深圳国家高新区、光明科学城、鹏城实验室等台载体是深圳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筑的硬件,那么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则是深圳科技创新在软件上的发力。

去年11月1日,《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正式实施,在全国率先以立法形式规定“市政府投入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资金应当不低于市级科技研发资金的30%”。

“对科技创新企业而言,这个条例是切切实实的‘大礼包’。” 深圳云天励飞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郑文先表示,它不仅肯定了科技企业在引领科技创新方面的重要位置,还给予了明确的优惠政策,进一步为科创环境“松绑”。

同时设立市级自然科学基金,深圳资助开展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以政府投资撬动社会资本,助力种子期、初创期企业跨越“死亡谷”。

体制创新激荡改革活力。去年2月,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深圳市科创委迅速调配财政科技专项资金,设置“悬赏制”攻关项目,采取“赛马式”竞争机制,组织实施疫情防控科研攻关。迄今已分7批次推动59个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省、市新冠肺炎疫情应急防治技术专项立项。

硬件、软件上的协同发力,带来的变化是基础研究氛围浓了,技术攻关劲头足了,人才磁吸力更强了。

仅去年,深圳市科创委就突出对重点产业链关键环节团队的支持,聚焦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领域的创新人才培养,首批立项101个博士启动项目、40个优青项目、20个杰青项目,构建从博士(后)到优秀青年、杰出青年的人才成长全周期支持机制,全力打造全球一流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地。

据统计,深圳已有全职院士61人,各类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引进专家667人,高层次人才突破1.9万人,留学归国人员17万名,创新源动力不断提升。

标签: 科技创新 核心动力 智能 技术

精彩推荐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诚聘英才 | 广告招商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2008-2020  www.cgui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品质网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98 28 36 7@qq.com
 

未经中国品质网书面授权,请勿转载内容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