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 经济 > 正文

避免运动式“减碳” 给企业技术创新留些时间

2021-08-18 11:39:00 来源:工人日报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7月16日上线以来引发持续关注,首个交易日成交量410万吨,收盘价单日涨幅6.7%。有评论认为,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争当“卖碳翁”,我国距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会更一步。

我们知道,碳排放权交易就是将二氧化碳的排放权当作商品在市场上进行买卖。经历了地方碳市场10年试点,今年建设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目前国内2200多家发电行业重点排放企业已首批进入,而“收盘价单日涨幅6.7%”这样的数据,让这些排放大户在感受到压力的同时也增添了动力。

之所以还是动力,或来自一例报道的启示。据首批在广东参加试点的广州恒运公司介绍,他们于2014年被纳入碳排放管理,由于碳配额不足,当年以每吨60元的价格购买了约25万吨碳配额,即发同样多的电多花了1500万元。企业随即成立节能减碳专班,升级改造发电机组,发展天然气发电等低碳清洁能源项目,到2020年,企业通过出售碳资产获利3000多万元。

碳价格是碳交易中的核心问题,正是这根指挥棒,发挥着引导企业减碳降排的作用——要么改进技术减少碳排放,出售碳配额获利;如果不技改不减排,则只能花钱买配额。这让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只有主动减排去当“卖碳翁”,才能在绿色低碳转型中占得先机。

除了发电行业,“十四五”期间,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等行业也将被逐步纳入,覆盖的碳排放量将超过100亿吨,背后更是蕴含着千万亿元级别的市场空间。正因为此,“十四五”成为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碳达峰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今年的一项重点任务。

碳问题的本质是能源问题,能源本质的属在于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数据显示,今年1~7月,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15.6%。用电量这一经济晴雨表,把一个关系中国经济长远发展与实现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的现实难题,摆在了我们面前。

的确,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在国际产业链中仍处中低端,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比仍达56.8%。未来一段时间,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能源需求仍会继续增加。尽管新能源替代是一个方向,但是新能源的间歇、波动特点,使得其要成为能源结构的主体,尚需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

这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碳达峰、碳中和契合高质量发展理念,是符合我国当前发展阶段的自觉选择。但这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是生产、消费和生活方式的重塑。这要求人们要尊重规律、实事求是,科学把握工作节奏。不能不顾经济发展需求把碳达峰当成碳冲锋,短期内过快过猛关停煤电机组,也不能不正视高排放企业面临的现实技术瓶颈,盲目加压加码。

“减碳”应当是技术进步的结果,也是个中长期问题。除了消费模式的改变,更需要从根本上改变生产方式,而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要靠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来实现。面对技术突破,当下人们还需要一些耐心,给企业留一些时间。

标签: 减碳 企业技术 碳达峰 经济

精彩推荐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诚聘英才 | 广告招商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2008-2020  www.cgui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品质网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98 28 36 7@qq.com
 

未经中国品质网书面授权,请勿转载内容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