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 观点 > 正文

非遗弦歌不辍 文化薪火相传(香江在线)

2023-08-13 07:43:12 来源:人民日报

香港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弦歌不辍 文化薪火相传(香江在线)


(相关资料图)

本报记者 冯学知

调配茶叶、煲茶、撞茶、回温、撞奶……日前,香港邮政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港式奶茶制作技艺”为题发行一套4枚邮票、两张邮票小型张及相关集邮品,希望借此宣传深受香港人喜爱的港式奶茶,展现这个特色美食背后的传统手工艺。

港式奶茶制作技艺,正是首批列入“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项目之一。如今,大澳端午龙舟游涌、香港潮人盂兰胜会、香港中式长衫和裙褂制作技艺等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各方面重视,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制定名录 重点保护

在香港大屿山西端的小渔村大澳,至少从百年前开始,每逢端午都会举行龙舟游涌。

今年的大澳端午龙舟游涌格外热闹。端午这天,大澳人头攒动、彩旗飘扬。中午时分,伴随着密集的鼓声,32名龙舟划手整齐挥桨,3艘装饰一新的龙舟各牵引着一艘小艇依次开来,穿过两侧高脚棚屋和密密麻麻的彩旗,绕经村里的河道,为村民祈求平安健康。

“龙舟游涌是先辈们留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澳传统龙舟协会“扒艇行”成员樊少华说,多年来,“扒艇行”成员坚持参与游涌活动,展现出大家对传承文化传统的决心及毅力。他介绍,由于龙舟游涌早年主要靠社区自筹经费,加上渔业式微、年轻劳动力外出打工等,上世纪70年代开始,龙舟游涌只能艰难维系,“没钱没船没人,愈来愈难搞”。

转变,出现在2011年。当年,大澳端午龙舟游涌被正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关注度提升,各方面的赞助和支持陆续到来,大澳端午龙舟游涌也逐渐发展成香港的重要活动。“有兴趣前来观赏的人数不胜数,非常热闹,我们感到十分兴奋、开心。”樊少华说。

自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香港正式生效后,特区政府不断强化对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梳理、保护与抢救工作。2014年,特区政府公布了涵盖480个项目的香港首份非遗清单。2017年,又公布了首份涵盖20个项目的“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截至目前,香港已有12个非遗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香港特区政府康乐及文化事务署非物质文化遗产办事处(以下简称“非遗办”)总监何惠仪介绍,2018年底,特区政府拨款3亿港元推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助计划”,以推动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工作,截至目前,共资助92个非遗项目,资助总额约8500万港元。

“该计划让不少传承困难的非遗项目得以延续,也带动了社会各界参与保护、研究、推广和传承香港非遗,提高了公众对非遗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何惠仪说。

面向公众 扩大参与

日前举办的第三十三届香港书展上,有两本新书引起了文化爱好者的关注。由香港岭南大学教授刘智鹏等人合著的《港式奶茶制作技艺》和《香港中式长衫和裙褂制作技艺》,分别介绍了被列入香港非遗代表作名录的两项技艺的发展历程及文化内涵。

“受非遗办委托,我们完成了‘港式奶茶制作技艺’和‘香港中式长衫和裙褂制作技艺’两个研究项目,并整理成书,希望能够为香港非遗的保护传承尽一份绵力。”刘智鹏说,经过多年发展,香港非遗已成为具有香港特色的文化形式,希望能通过这两本书,让公众更多地了解关注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

5月起,在位于九龙亚皆老街的一级历史建筑中电钟楼内,“人为·非遗”展览开始展出。展览分为“衣与履”“装与饰”“字与音”三大展区,通过实物、互动装置和影片等方式,展示香港皮鞋制作技艺、木家具制作技艺、花带编织技艺等10项非遗项目。“展览中有不少师徒合作的作品,展现出香港非遗的薪火相传。在口传心授和实践应用中,非遗得到了传承。”香港珠海学院中国文学系教授萧国健说。

何惠仪介绍,非遗办除了支持非遗的研究、出版和展览,还参与举办了一系列公众教育及推广活动,包括探索香港非遗的“发现非遗”系列及“乐在非遗”,邀请非遗传承人进行技艺示范的“师傅到”系列,以学生为受众的“非遗大本营”节目,还有“非遗木偶剧场”、“移动·非遗”专车……目前,已资助16个项目的传承人及团队开展了138节培训,吸引超过2000人次参与。

“这些活动有助于激发青年对非遗的兴趣,不断发掘具有相关潜质的青年,在非遗领域深入研究、不断实践,最终成长为新一代的传承人。”香港特区政府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局长杨润雄表示,政府致力保护、传承和推广香港非遗,提高公众对非遗的认识,并扩大社会参与,推动香港文化传统保存、延续和发展。

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在研究“香港中式长衫和裙褂制作技艺”项目时,刘智鹏发现,虽然“老师傅”越来越少,但随着市民对传统文化兴趣的增加,市面上陆续出现由香港年轻服装设计师设计的新潮长衫。“年轻服装设计师的怀旧与创见,令传统技艺重燃希望。”刘智鹏说。

在“人为·非遗”展览现场,萧国健也提到,在皮鞋制作技艺中,新一代制鞋师傅会使用立体扫描技术测量客人的脚部,为客人制作更合适的鞋楦,还会用3D打印技术制作鞋垫。

作为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文明结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必然要与当代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相适应。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形式与内容——

长洲太平清醮在香港有着百余年历史,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月26日,长洲太平清醮举办,吸引了海内外大批游客,其中,“飘色巡游”是最受关注的节目之一。

“‘飘色’是指由若干人推着一座装饰华丽的‘色柜’,小朋友站在‘色柜’或铁支架上,扮演不同的角色,游走于大街小巷,如在空中飘浮,摇曳生姿。”长期从事文化遗产保护和推广工作的黄竞聪介绍。

今年的“飘色巡游”中,孩子们有的站在铁支架上“凌空飘起”、有的坐在被称为“色柜”的小舞台上,随着巡游队伍移动。根据不同主题,有的孩子穿上奥运冠军领奖服庆祝香港运动员夺冠,有的孩子扮成消防员致敬香港救援队,还有的穿上航天服致敬中国航天员……“早期‘飘色巡游’多以民间故事、传统小说或戏曲为题材,后来不断创新,加入更多当下的时事议题与流行元素,使‘飘色巡游’更具时代感,成为持续吸引公众关注太平清醮的亮点之一。”黄竞聪说。

在数字化时代,博物馆不再必须是钢筋水泥的实体建筑,体验非遗也不一定要亲赴现场。近年来,香港非遗传承和推广引入了更多数字化技术,相关项目也出现在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助计划”清单中。

受非遗计划资助,去年,香港树仁大学推出了香港首个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题材的虚拟博物馆,博物馆以8K超高清技术,360度全景展示潮人盂兰胜会场景。

“不用到现场,只要通过计算机或虚拟现实头盔,观众就能‘进入’博物馆参观,还能与馆内其他虚拟观众互动、讨论,甚至拍照留念。”负责主持该项目的香港树仁大学学术副校长陈蒨表示,希望通过虚拟博物馆将数码科技和人文科学研究成果相结合,让更多人特别是青少年加深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

[ 责编:袁晴]

标签:

精彩推荐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诚聘英才 | 广告招商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2008-2020  www.cgui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品质网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435 227 67@qq.com
 

未经品质网书面授权,请勿转载内容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