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 观点 > 正文

黑土地上春潮涌动——东北三省乡村振兴观察

2023-02-08 10:30:01 来源:新华社

瑞雪飘飞风光好,白山黑水物华新。


(资料图片)

新春佳节,广袤的东北大地一派喜气洋洋。村庄里,年味格外浓厚:人们挂灯笼、贴春联、逛大集、访亲友……传统的年俗是游子们心头挥之不去的乡愁。

大棚中,春意盎然,山村“土味年货”畅销全国;工厂里,农民变身产业工人,和城里人一样忙碌地完成着订单;民宿内,土墙灰瓦、张灯结彩,吸引各地游客来这里过大年……

东北,就是这样一个让人魂牵梦萦的地方。

新景象:好生态引来八方客

辽宁盘锦,红海滩千里冰封。

一场冰凌穿越挑战赛热火朝天。来自各地的近千名冰雪运动爱好者在冰海中穿行,挑战自我。

俄罗斯徒步爱好者安娜对盘锦红色碱蓬草装扮的海滩感到着迷:“红海滩我来过多次,这次来想感受一下冬天的海岸。”

1月15日,在辽宁盘锦红海滩风景廊道,参加冰凌穿越挑战赛的业余选手在冰凌徒步过程中拍照留念。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摄

一段时间以来,近海养殖让盘锦滨海生态受到严重破坏。经过大刀阔斧治理,当地清理平整围海养殖总面积达8.59万亩,新增自然岸线17.6公里,一度消失的碱蓬草再现,红海滩笑迎八方游客。

几公里外,赵圈河镇兴盛村的“苇海乡舍”民宿里,“老板娘”刘海艳忙着接待各地游客。“北京的、沈阳的,哪的游客都有。”刘海艳笑着说,谁能想到,守在家门口,生意就送上了门。

白雪皑皑,松林如墨。长白山脚下的吉林省临江市松岭屯宛如一幅水墨画。

近年来,当地通过冰雪旅游业和农业融合发展,擦亮旅游产业名片。松岭屯原生态的村貌和宜人景色逐渐被人们知晓,来村里玩的游客越来越多。村民王彦伟家里种了十亩玉米和黄豆,过去一年忙活下来,收入不足万元。如今,王彦伟在家里经营起农家乐。“有的外地游客晚上直接住在家里,每天有上百元的收入。”

村民把当地的木耳、蘑菇等土特产推荐给游客,还发展起草莓种植等特色农业。如今,松岭屯的乡村旅游逐渐形成规模,拥有几十家民宿,近百户村民通过创业增收致富。

“终于找到北了!”

地处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的漠河市北极镇北红村迎来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白雪覆盖村庄,木屋炊烟袅袅,如同童话世界。

1月12日,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的漠河市北极镇北红村“远方故里”民宿,负责人张翠花在清理积雪。新华社记者 张涛摄

玩泼水成冰、坐马拉爬犁、睡东北土炕、体验东北风情,游客们在这里感受最北风光。

北红村地处我国大陆版图最北端,也是我国最北脱贫村。近年来,立足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北红村谋划发展旅游产业。

“村子越变越美,游客越来越多,这几天都是满房,我们有的忙了!”村民张翠花同时经营家庭旅馆和青年旅社,近期游客明显增多,她聘请了房嫂和厨师帮忙。

驻村第一书记史继友说,目前,北红村一半以上的村民从事旅游产业,家庭旅馆达72家,2022年人均收入2.25万元。

2022年12月14日拍摄的黑龙江雪乡景区夜景(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谢剑飞 摄

黑龙江省对照“乙类乙管”总体方案,在细化、优化各项疫情防控措施的同时,推广冰雪旅游精品线路,带火了乡村游。春节假期,雪乡景区平均日接待游客2400多人,日门票收入20多万元。

新产业:不出村就能上班赚钱

新春伊始,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什河街道民合村,北大荒泰华有机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各种净菜正在传送带上冲淋清洗。另一间厂房中,预制菜生产线同样忙碌,各式各样的菜品被切割塑形、整理包装。装箱上车,运往城市大小商超。

“原来守着15亩地,一年忙到头挣两万多块钱。现在在家门口干活儿,按时发工资,心里甭提多踏实了。”54岁的村民韩继峰在企业做库房管理员,每月工资3500元,“到了农时,公司很照顾,让我们不耽误种地”。

从田间到“舌尖”,从种子到“果子”,这家企业几乎涵盖农产品生产全链条。公司总经理马杰介绍,公司年产值2亿元,带动当地就业近500人。

据了解,2022年,黑龙江省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9100万亩,农业农村部门加快产业链升级,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65%。

室外天寒地冻,屋内春意盎然。

“这是我们吉林舒兰的特色农产品,喜欢的朋友可以下单,我们送到您家……”吉林省舒兰市的“新农人”孟佳宁带领团队和村民们抓住春节假期开展网络营销。

“最近我们主打吉林舒兰大米,大米品质好,节前很多顾客都来采购,我们顺势掀起了一波销售小高潮。我们销售的大米覆盖了从14.9元到168元的不同价位,最多一天销售约2万袋。”孟佳宁说。

新的一年,孟佳宁定下新目标:建立全流程带货团队,通过直播等新兴渠道,推广本地特色农产品,带动更多农民致富增收。

春节刚过,大山深处的辽宁清原满族自治县椽子沟村已经忙碌起来,仓库里烘干完成的草药垒成了一座座“小山垛”,准备销往南方,山腰处,另一栋加工厂房正在建设。

“2023年是我们村草药产业化发展的第一年,以前卖的是草药,现在开始卖品牌。”椽子沟村党总支书记季忠英说。

椽子沟村近年来靠发展近万亩草药种植,全村人均年收入达5万余元。村民腰包鼓了,村干部却在琢磨:怎样才能让村民收入更高、村庄更富?多次开会研究、外出“取经”,他们发现,村里的中草药生产存在产品初级、附加值低、市场狭小的问题。

2022年,村办企业龙盛中药材加工有限公司出资,新建160多平方米的加工厂。季忠英说,今年投产后,预计能实现每天生产数千斤草药,为50余名村民提供就业岗位。“以前以量取胜,现在咱搞企业,产品价格高了,村民变工人,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挣工资!”

辽宁聚焦重点环节,发展带动能力强、富民效果好的特色乡村产业。日前,提前下达2023年中央和省级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9.1亿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新希望:把乡愁留在黑土地

吉林省梨树县北夏家村,村民们沉浸在合作社年前分红带来的喜悦中。

“带地入社的社员平均一垧地(15亩)分红1.6万元,又增收了。”聚丰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邵亮亮说。

农学专业出身的他大学毕业后返乡当起“新农人”,带领村民种植西蓝花、鲜食玉米等经济作物,通过绿色标准化种植提升作物品质。邵亮亮联系外贸公司,将西蓝花卖到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

“一公顷西蓝花最高收入七八万元,种植效益大幅提高。”邵亮亮自豪地说。

今年,邵亮亮打算发展养牛,搞种养循环农业。不少在外务工的青壮年村民回乡过年,找到邵亮亮商议,想留在村里,和他一起干。邵亮亮一口答应:“我计划搞鲜食玉米加工,延长产业链,这样能带动大伙靠现代农业增收,让大家越来越有奔头。”

吉林省在资金保障、能力提升、创业基地和载体驱动等方面为“新农人”提供支持。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吉林省农民工人员返乡创业累计已近10万人,直接带动就业超过40万人。

春节后,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上官地村“90后”白领陈雨佳没有像往年一样为上班忙碌。她辞掉了城里工作,选择回乡种大米。

陈雨佳的家乡是“石板大米”的正宗产地,这里的水稻生长环境优越,品质很好。

“黑龙江不缺农民,但缺会营销的人,村里不缺好产品,但缺好销路。”从抖音直播带货到扩大有机种植面积再到养殖稻田鸭和稻田小龙虾……陈雨佳的公司已吸引多位年轻人投身乡村,在这里拼搏出更充实的青春。

辽宁营口老边区东岗子村,林立的温室大棚内花团锦簇,温暖如春。“花房姑娘”张野正麻利地整理花苗、修剪花枝。

2月1日,辽宁省沈阳市十里河街道花卉基地一位花农在大棚内对蝴蝶兰进行花间管理。新华社记者 姚剑锋 摄

2021年10月,她辞掉了城里的白领工作,回村种植花卉,当起10栋花棚的“经纪人”。她主动邀请主播来花棚直播,记录自己的创业故事。镜头前,她和主播一起向大家介绍花的生长期、养护知识,吸引了不少粉丝下单订购。如今,花棚每个月可以采摘鲜花10多次,月销售额10余万元。

“这几年,网络越来越发达,村子发展很快。这就是我梦想的山水田园。”张野说。

文字记者:牛纪伟、孙仁斌、杨思琪、薛钦峰、武江民、于也童

海报设计:潘红宇

新媒体编辑:姜子炜

[ 责编:袁晴]

标签:

精彩推荐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诚聘英才 | 广告招商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2008-2020  www.cgui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品质网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435 227 67@qq.com
 

未经品质网书面授权,请勿转载内容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