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 关注 > 正文

上海科学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治疗新靶点

2022-03-01 15:12:37 来源:翱翔

东方网通讯员孙国根、记者刘轶琳2月28日报道:近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上海市科委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项目和上海市浦东新区卫健委学科建设项目等支持下,历经6年,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孟丹教授科研团队与复旦大学附属浦东医院余波教授临床团队合作的一项纳入15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病人样本的研究首次发现,血管内皮细胞内的BACH1基因”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及血管炎症中发挥重要的“主凶”作用,这一成果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难题提供了新靶点。相关研究论文近日已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循环研究》(《Circulation Research》)上。

示意图说明:振荡血流剪切力或炎症因子刺激人血管内皮细胞BACH1与YAP的结合并进入细胞核,BACH1促进YAP及黏附因子的表达,促进血管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他汀类药物可抑制内皮BACH1的表达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据悉,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全球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的最主要病因,它可导致心肌梗死、脑卒中、主动脉瘤等致残、致死性后果。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和血管炎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首要环节。

“动脉粥样硬化”是指动脉内壁血脂(主要为胆固醇)、钙沉积物等积聚而形成的斑块,随时间增长导致血管壁增厚或硬化,是心脏病和中风的主要原因之一。

孟丹介绍,虽然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已发现与冠心病发病相关的多个基因多态性位点,为冠心病的易感人群及患者的预防及诊治提供了新的依据,但这些多态性位点影响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机制一直未搞清楚。

为此,孟丹、余波团队携手开展研究。他们首次发现BACH1基因是致病“主凶”,它的表达与冠心病发病风险相关,并发现BACH1基因在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和小鼠的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都呈现高表达。人体的血液循环在正常情况下属层流模式,但在血管分支处、创伤部位等血流扰动区域会形成“湍流”。团队研究还发现,“湍流”带来的血液与血管内壁摩擦力会增加内皮细胞BACH1基因的表达,进而促进调控因子YAP基因表达和血管的炎症反应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研究团队为了验证其研究成果,敲除了小鼠血管内皮细胞的BACH1基因,结果发现小鼠的主动脉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缩小,炎症减轻。表明BACH1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主凶”角色,也证实BACH1基因可作为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潜在的新靶点。

余波表示,目前,他汀类药物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一线用药,属于临床一类广泛使用的口服降脂药物,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他们的研究还发现几种用于胮血脂的他汀类药物可抑制BACH1及炎症因子的表达,进而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该研究揭示了他汀类药物抗动脉粥样硬化的新机制,BACH1抑制剂有望为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提供新的方向,BACH1或可成为防治心血管疾病的新靶标。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粥样硬化 心血管疾病 血管内皮

精彩推荐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诚聘英才 | 广告招商 | 网站导航

 

Copyright @ 2008-2020  www.cgui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品质网 版权所有
 

联系我们:98 28 36 7@qq.com
 

未经中国品质网书面授权,请勿转载内容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必究!